"两山论"20周年 | 国投钦州发电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

 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,也是“两山论”提出20周年的日子。站在这一特殊节点回望,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的绿色足迹早已融入北部湾的山海之间,用持续二十余年的实践,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效益。

  减排攻坚:从达标排放到超低排放的跨越

  “十二五”期间,1.9亿元环保投入如同精准滴灌,让电除尘优化、锅炉燃烧控制升级等项目落地生根。2009至2014年,全厂供电标准煤耗累计下降9.5g/kWh,烟气中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烟尘浓度分别较改造前降低25%、81%、47%,首次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发电量增长的“反向而行”。

  “十三五”的环保投入增至2.16亿元,一次风机改造、超低排放改造等“硬核”工程相继完工。2020年数据显示,供电标准煤耗较2014年再降9.52g/kWh,三大污染物浓度进一步降至13mg/Nm3、32mg/Nm3、1.6mg/Nm3,达到天然气机组排放水平。按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,每年可少排二氧化硫1600吨——相当于10万棵成年杨树的年净化量。

  “十四五”至今,2.13亿元的对外供热项目成为减污降碳新引擎。2024年一、二期机组开展供热改造,年供热蒸汽量达到663.6万吨。截至2024年底,供电标准煤耗较“十三五”末再降11.07g/kWh,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。这些成果背后,是4台机组完成的“绿色蜕变”,更是国投钦州发电对“双碳”目标的生动应答。

   煤场扩建:把粉尘锁进“钢铁牢笼”

  在煤炭储运环节,国投钦州发电上演着一场“防尘保卫战”。4.8万平方米的全封闭煤场如同巨型“保鲜盒”,将二期储煤区严丝合缝包裹,与一期煤场的防风抑尘网形成立体防护,共同满足25天储煤需求。7万吨级卸煤码头的细节里藏着环保巧思:卸煤机接料板像伸出的手掌,稳稳接住可能洒落的煤粒;抓斗喷雾装置定时喷出微米级水雾,将扬尘牢牢锁在作业区。全封闭的输煤皮带廊里,经过优化的喷淋系统让粉尘排放减少50%,而设备可靠性提升项目更让输煤效率提高100吨/小时,实现环保与生产的双赢。

  蓝海守护:“建设美丽中国”的生态约定

  每年春夏,钦州三娘湾海域,“海上大熊猫”中华白海豚的背鳍划破海面时,总会与国投钦州发电增殖放流的虾苗相遇。国投钦州发电已在三娘湾海域和乌雷村海域累计投放虾苗超7750万尾,为海域生态平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  从乌雷村的红树林湿地到三娘湾的白海豚观测点,一条条银色苗种跃入碧波时,不仅在水中播撒下丰收的希望,更在守护着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。当渔民们驾船驶过曾投放虾苗的海域,既能看到渔网里跳动的海产,又能邂逅白海豚追逐鱼群的身影——这便是国投钦州发电与这片海最生动的绿色约定,也是钦州人“山海相依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鲜活注脚。

  变废为宝:白泥里藏着的循环密码

  在脱硫车间,一袋袋灰白色的废料正经历“华丽转身”。国投钦州发电研发的白泥替代石灰石技术,让这些原本要填埋的固废成为脱硫“利器”,年消纳量达3万多吨。“相当于少挖3万吨石灰石,还减少了固废填埋占地。”这项技术不仅缓解了中马工业园区的固废处理压力,更开创了“工业废料-污染物治理”的循环模式,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
  绿电赋能:奏响绿色能源新乐章

  “点燃”发展新质生产力引擎,国投钦州发电逐“绿”生长。国投钦州发电积极拓展风电等新能源项目,在绿色能源领域持续发力。其下属企业广西国开能源销售公司推出“电力直通车”等一站式服务,量身定制绿电交易方案,2024年服务用电企业136家,其中60家参与绿电交易,年售绿电6.27亿千瓦时,以实际行动引领用户绿色消费,为减少碳排放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  从烟囱到海洋,从煤场到车间,国投钦州发电的绿色实践仍在延续。当北部湾的晨雾轻拂过窗明几净的厂区,当湛蓝天空下流云与烟囱的轮廓相映成趣,当蔚蓝海面上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划出优美弧线,国投钦州发电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,在八桂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答卷。



时间: 2025-08-15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9/08 10:17:16